车壳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车壳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抢抓机遇谋划农业跨越发展折鹤兰

发布时间:2020-10-19 06:42:45 阅读: 来源:车壳厂家

抢抓机遇谋划农业跨越发展

农民日报

全国讯:湖北咸宁市,有幸落在这一神奇的纬度线上。她居武汉、长沙、九江黄金旅游三角中心,属幕阜山北麓江汉平原过渡带。固有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禀赋,加上区位和资源的优势,使这里孕育着跨越发展的潜在爆发力,蓄积着区域优势产业崛起的强劲能量。

这里,回归创业人员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创业资金,兴办经济实体,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招商引资带来社会资本、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促成传统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从吃“资源饭”到走“低碳路”,让蜚声海外的“楠竹之乡”、“苎麻之乡”生成绿色经济,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赢得先机;以企业发展带动新村建设,把一个村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新村,勾画出一张张新农村城镇化蓝图。

……

咸宁正以开放的襟怀,纷呈的亮点,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5月2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咸宁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部署支持该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等出席会议。李鸿忠在会上说:“咸宁多重机遇叠加,正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他要求这个“湖北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记者采访时正值现场办公会刚刚召开,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市委副书记丁小强、李建红等信心满怀。他们表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继续围绕全面建设鄂南强市的目标,不断开创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块青茶砖:一座茶马古道源头的产业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名满天下,缘于那一场烈焰张天的战役。少有人知道的是,赤壁还有着“一块青砖茶穿越千年”的传奇。

由赤壁市出发,沿107国道循三国赤壁旅游线路南行20公里,便来到了羊楼洞。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在那条宽4米,长2200米的青石板古街上,几百年前运茶“鸡公车”在石板碾出的寸余深槽历历在目。陪同采访的赤壁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羊楼洞位于湘鄂交界之要冲,是茶马古道的源头。2004年羊楼洞并入赵李桥镇后,这里冷清多了,只有矗立石板街两旁明清建筑透出的幽幽茶香,还在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喧闹。极盛时,羊楼洞人口5万,茶庄200余家,商铺百余。

赵李桥茶厂是一家由国营改制的民营企业,其前身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

在茶厂陈列室里,负责人权威向我们逐一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青砖茶”。他说,最老的一块砖茶现存建行保险箱内,保险额为100万元。

权威说,提起茶的历史文化,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滇藏、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却忽略了一条真实而漫长的“万里茶砖古道”——中俄古砖茶之路。这是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

它以羊楼洞(今属赵李桥)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翻山越岭至黄河,然后货分两路,一路走东口(今河北张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内蒙古包头)。东路茶砖往北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而后到达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从那里再转口销往欧洲。

羊楼洞——汉口——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从十七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繁荣了200多年。

现在,赵李桥茶厂是国家定点青砖茶、米砖茶(也称边销茶或紧压茶)的专业厂家,年销量7000吨,内销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广东和香港,外销美国、欧盟、前苏联地区、中东地区、巴基斯坦、韩国、日本。拥有“川”字牌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赵李桥茶厂的青砖茶是湖北的“独家宝”。多年来,这里的川字青砖茶可谓“皇帝女儿不愁嫁”,随着普洱茶热销,青砖茶的保健功能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赵李桥茶厂也开始酝酿转身,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他们计划在3~5年内,建设一个总面积达5万亩的茶园。

听说,一直主营绿茶的赤壁市羊楼洞松峰茶叶公司也开始打造自己的青砖茶品牌。5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松峰公司的建筑工地上。这是一项投资10亿元的“中国·赤壁汉茶文化产业园”项目,第一期工程于去年11月开工,计划今年10月竣工投产。

一期投资4.7亿元,该项目依托茶园自然生态景观,以汉文化体系、三国赤壁文化体系、羊楼洞茶马古道文化体系和茶产业园旅游文化体系为背景,开发建设“茶之源”文化体验区、“茶之盛”商贸休闲区、“茶之升”生产观光区、“茶之绎”温泉休闲度假区和“茶之业”度假区等五大功能区域,正在铺设绿茶、红茶、青砖茶三条生产线。

松峰公司计划用3~4年时间开发建设,逐步把赤壁市的茶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及茶文化优势,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链的发展。届时,茶系列产品年产量将达1.45万吨,年产值8亿元,企业直接就业人员3万人,拥有核心茶园基地5万亩,公司加农户控制茶园15万亩。他们要把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景区,建成湖北省内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基地。

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在茶马古道源头呼之欲出。

一轮招商潮:一次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咸宁农业涌动着一股招商引资的热潮,咸宁人看准了一条,在市场波谲云诡的今天,只有引进社会资本、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才能促成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立身不败之地。

“一分钱一斤的包菜无人问津,如有人愿出运输和人工费,菜农愿意免费捐献。”去年4月,几条发自菜农女儿的“捐菜微博”引起千万人对嘉鱼县包菜命运的关注。当地几万亩包菜滞销田间,一分钱一斤都没有人愿意收购。按亩产1万斤计算,有几亿斤包菜卖不出去。

这场“包菜劫”又一次提醒嘉鱼干部群众,必须加快用现代经营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嘉鱼是蔬菜大县,从嘉鱼到武汉,有着一条“百里蔬菜长廊”。

传统的嘉鱼蔬菜,以露地“两瓜两菜”为主,虽产量高、品质优,却缺少增收增效的潜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传统“两瓜两菜”亟待向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

去年,嘉鱼共筹措800万元,用于新菜地开发建设。将过去分散的农民经纪人改编成合作经济组织,改变无序经营状态;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在“武嘉百里蔬菜长廊”沿线,重点发展一批特色板块基地和特色蔬菜专业村,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型和出口型生产基地。

他们把武汉山绿公司培育成为集市场批发、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省级蔬菜龙头企业,把咸宁国美公司培育成以冬瓜、南瓜加工为主的省级蔬菜企业,把绿丰蔬菜、广园食品等蔬菜加工企业培育成为市级蔬菜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蔬菜生产对接。

嘉鱼在潘家湾镇、牌洲湾镇、新街镇新建8000亩蔬菜标准园,进一步实现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依托蔬菜产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3000多名“买全国,卖全国”的农民经纪人,全力推进嘉鱼蔬菜贴标销售。

5月26日上午,我们来到崇阳县的“汉口精武鸭产业文化园”。

畜牧业是崇阳的传统产业,过去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养殖户基本上靠散养,规模较小,销售困难,效益不佳。

2008年,崇阳县引进武汉市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3.8亿元,其中,第一期投资1.5亿元。目前已经建成5万套父母代种鸭的种鸭场,年供2000万只鸭苗的孵化场,年屠宰5000万只肉鸭的屠宰加工厂。其厂房和设备全部参照国际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建设,日屠宰量达2万只,两个1500吨速冻冷库已经建成,保证了屠宰肉鸭及构件安全速冻。

精武公司推行的是“公司+农户”的“寄养”模式,由公司与鸭农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五统一”:即公司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回收。农户只需负责建标准鸭棚和肉鸭饲养。农户建一个400平方米的标准鸭棚,需投资4.5万元,其中县财政补贴1.4万元。

至2011年底,全县建成肉鸭养殖小区97个、标准鸭棚997栋,其中年出笼肉鸭2万羽以上的农户364户,年出笼10万羽以上的养殖小区33个。2010全县鸭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

在咸安区,我们参观了温氏畜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来自广东的企业集团,2005年,他们在贺胜桥镇投资5000万元养鸡,2010年,又举资3亿元在当地发展养猪业。目前,贺胜桥镇与温氏合作的养鸡户有650多户,养猪户有100多户。现在,咸宁温氏公司已发展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无公害肉鸡生产和供应基地,被评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说,“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最重要任务、最重要的抓手、最可靠的办法,摆上最紧要、最优先、最突出的位置。”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2家,其中省级28家,新增加2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全市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

一片金桂湖:一个低碳产业示范区

在湖北被确定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省之后,咸宁跻身全省首批两个低碳经济试点市之列,利好政策带来优势叠加,先行先试的使命,为咸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了先机。

总投资114亿元的金桂湖低碳示范区,是中国首个零排放低碳示范区,在32平方公里的示范园区内,8000亩湖面波光粼粼,99个岛屿星罗棋布。

5月26日下午,记者在金桂湖看到,“低碳生活体验馆”和“科技农业示范园”两大工程正在动工兴建。据介绍,科技农业示范园将重点发展集生态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绿色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

咸宁能争得“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以低碳化为特色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氛围。

咸宁境内盛产木材、楠竹,又是著名的苎麻之乡。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一批批企业落户入驻。一时间,小纸厂、小钒厂、小钢厂、小麻纺厂和小水泥厂遍地开花。这些企业规模小、污染重,咸宁的绿水青山遭到了污染和破坏。

咸宁市市长任振鹤说:“随着武汉城市圈9城市功能划分逐步明确,大家都认识到,咸宁只有从吃‘资源饭’转向走‘低碳路’,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场“低碳革命”的矛头首先直指污染重又上不起治污工程的“五小”企业。按照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的思路,咸宁开始着手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5年来,全市依法关闭“五小”企业100家,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7.5%。

“绿色招商”、“招绿色商”的观念深入人心。

咸宁全市楠竹面积160万亩,立竹量2.2亿支,年产楠竹2200万支,楠竹资源优势明显。今年以来,咸宁成功引进竹基纤维复合材料项目生产线两条,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加工楠竹800万支,年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还可以有效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扩大山区农民就业渠道。该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可年均为林农创收1.28亿元。

咸宁人是在桂花的馥郁芬芳中长大的。桂花树终年翠绿,清丽飘逸,“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有据可查的是,咸宁植桂历史已可上溯到2300多年以前。

如今桂花已从绿化、观赏进入了开发、利用的鼎盛时期。咸宁人加工开发了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桂花糖等50多个系列产品,桂花苗木繁殖也成为一大产业。近几年,每年出境桂花苗木都在数千万株以上,畅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一边关停,一边引进;一边保护,一边深度开发。咸宁一边叫响低碳品牌,一边实现了GDP增速全省第一。

一条回乡路:一种跨越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中部地区正面临着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而另一个机遇,则是咸宁人独具慧眼的发现。

经过多年打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冒出一批事业有成者。

就像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大批华侨纷纷回乡兴业一样,那些在外“成功人士”的个人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就开始萌生。而要把这种“故乡情结”幻化成“回乡经济”,就要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机制,而且需要一届届班子不遗余力地接力推行。

在武汉,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建议记者到通城去看一看,他说那里的“领头雁”工程可圈可点,回归创业人员担任村主职干部,吸引了各种生产要素,吸引了创业资金,兴办了经济实体,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通城是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高峰时有1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占全县劳力的60%以上。经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多年的洗礼,外出人员有的成了身价千万、上亿的老板,有的练就了一身本事,当上了大企业的高管、大区代理。青山绿水间崛起的一幢幢豪华民居让这个地处边远的山区县看到了希望,于是,一项引导外出人员回归创业的“领头雁”工程从2004开始正式启动。

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树林当时担任通城县委书记。他说,实践证明,在中部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实施“回归经济”,是资本积累和人才聚集的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通城县一直奉行“十个一”。每年的传统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给外出创业者或写一封信、或寄一张贺卡;每年有针对性地走访看望一次在外创业人士;每年真心实意帮助外出创业人员解决家里的一些实际困难;每年到广东、深圳地区召开一次同乡联谊会,宣传家乡招商引资政策,推介发展项目;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县“四大家”领导把回乡探亲的创业人员请到县城吃一餐团圆饭,带领他们参观回归人员兴办的企业;每年正月上班之前,县主要领导亲自上门给回乡过年的创业者拜一个年;每位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县领导都要亲自接待一次;县委、政府每年向在外创业人员公布一次自己的手机和电话号码,方便他们联系;每个乡镇和县直部门都有一个“回归”招商专班或专人;每年评选一批“回归明星”,推举他们为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在亲情、乡情、友情的召唤下,一批在外打工的创业人员相继走上了回归创业之路。

武汉大学毕业的黎锦林在上海的生意风生水起。6年前,他从黄浦江畔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宝塔村,当上了“村官”。2007年,黎锦林制定“一路三园”发展规划,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宝塔新村。其中,宝塔大道全长2公里,总投资1000多万元,由武汉最有名的园林设计师设计,是全县第一条功能齐全的“样板路”、“景观路”。宝塔农民花园,投资5000万元,建成6栋农民公寓和20栋农民别墅。宝塔农民生态公园,投资1500万元,集娱乐休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被评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宝塔科技园,规划征地1000亩,现已开始平整土地。

黎锦林回乡最深的感受是,农村最缺的是人才。因此,他自己拿出3000万元,与团省委共同设立了“湖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宝塔基金”,每年200万元的利息无偿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今天的宝塔村人正在一步步实施一个宏大计划:“十二五”期间,宝塔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为建设“一村两城”,即湘鄂赣边贸城和汽车城。

建设家乡的巨大贡献,使黎锦林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省五四青年奖、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

享有“时代先锋”荣誉称号的郑四来,现任七里村党支部书记。

1993年,17岁的郑四来,拿着哥哥在深圳打工的地址和自己做小工挣的50元钱,挤上了去深圳的火车。他一边做保安一边顽强苦学,拿到市场营销专业大专文凭,应聘进了一家香港贸易公司,一步步做到经理助理岗位,月薪涨到1万元。1998年8月,郑四来借了几万元,在深圳注册了锦天宏电子公司。1999年10月,他申请到美国杜邦公司产品在中国的总代理权。通过3年积累,公司净资产达到1500万元。

在“领头雁”工程感召下,郑四来回村任职,招商引资建起了年产值500万元的七里山矿泉水有限公司、产值3000万元的亚科微钻公司、产值2000万元的齐能电子公司,以及塑胶厂、腐乳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村内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缴纳两税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

据通城县委组织部统计,截至去年底,外出人员累计回归8500人,带回项目1700多个,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县招商引资项目90%以上,创造了全县55%的税收。眼下,全县一半以上村干部,20%村支书和村主任由返乡人员担任。

回归人员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多、水土服、人脉广,在回乡兴业的同时,也把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移植到家乡的土地上。

通城县委副书记刘明灯对记者说,在回归人员在外创业过程中都求过人,知道办事的艰难,现在他们当上村干部,服务意识特别强,带来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他告诉记者,在培养回归人员担任村主职干部的问题上,县委主要注重把好“三关”,一是要“请得回”,二是要“选得上”,三是要“当得好”。

5月21日咸宁现场办公会上有个小插曲。省长王国生讲话时,透露了自己曾经独自驱车到刘家桥吃农家饭的经历,对那里的风物极口称赞。与会代表说,省长给刘家桥的农家乐做了个大广告。

23日,记者专程赶赴刘家桥,体验农家乐。

这是一个古村落,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于明代崇祯三年始建,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河水清亮,两岸河沿皆用青石垒起。古屋尽头就是那座刘家廊桥,飞架溪水之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青瓦覆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堆放着显然已经不再使用的农具。踏着数百年的大青石阶走下桥头,参天大树浓荫遮蔽,树根尽裸露,盘踞在巨石之上。

就餐的农家乐没有院落,房子围出一个天井,雨水悄无声息地洒下,石阶上有的地方蹭得锃亮,有的地方苔藓幽绿。外屋墙上工笔小楷誊录着一篇《走近刘家桥》,记述着刘家桥昔日的繁华景象。这里曾是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主要通道,早年间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桥西河沿店铺林立,可供行人吃、住、购物。桥边设有书院,供村民子弟读书学习。

我们到几家农家乐都转了转,发现家家都文墨飘香,陈列着收藏。室内摆放着太师椅、八仙桌、条形书案和神龛,院里堆放着舂臼、木雕石刻,墙上挂着匾额、蓑衣、蔑箩。啜着主人捧出的桂花茶,观赏着这些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家什陈设,记忆的闸门豁然打开,话题自然穿越到那些尘封的年代。

在咸宁期间,从长江边到山洼里,曾几度在农家乐用餐。我们发现,越是名气大、口碑好的店家,越像一个民俗馆。这些农家餐馆陈列的藏品,从字画、牌匾到农具再到家居用品应有尽有: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舟船,犁、耙、风车、水车、连枷,刺绣、篮篓、竹笱、石磨、水臼、吊锅、火塘……

在这个“机进牛退”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斗转星移急剧变幻的年代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农家乐悄悄展开了一场收集农耕文化基因的竞赛。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起眼儿的东西终将成为日渐稀缺的资源。他们需要这些传统标识拽回一段过往,那既是他们刻意追求的一种格调,一种意趣,也是装点门面的一种韵致、一个范儿。

借助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那些日日爆棚的农家乐,提供给客人的身心享用,已经远超他们从厨房捧出的菜品。

通山慈口的万亩橘园,让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采摘果实、干农活的乐趣;崇阳坤旺农业科技园、咸安智敏有机果园,不仅带来旅游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科学种养。

咸宁市委副书记丁小强告诉记者,咸宁盘活山水资源,把优势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融为一体,已经形成一种新型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模式。短短数年间,全市建起了469个休闲农业园。目前,咸宁市直接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农民有9113人,农民年均收入1.1万元。

一个村民组:一张农村城镇化蓝图

嘉鱼县官桥八组,是一个农村城镇化的传奇。

人们说,官桥八组翻天覆地的变化,仰赖于村民小组长周宝生。这个全国最小的“官”,带领62户乡亲,经营着拥有12家下属企业的“田野集团”,创造的集体资产超过20亿元。

带领我们观摩的集团总经理周志专30出头,是一位留法的“海归”。村民家是一幢幢两层的别墅,每家门前还有一片四四方方的菜园。周志专说,为此我还和董事长发生争执,我希望种花种草,他偏要种菜,董事长的观点是,“咱既要享城里人的福,又不能丢乡下人的自在。”现在,村民小组每年还要评比,谁家菜种的好,就给谁奖励。

“和机关干部一样,我们组每年还组织大家进行一次免费体检。”热情的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八组先后建立了子女上学学费补助制度、村民重病住院医疗费资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每月只需要交20元,遇到大病就可以报销95%,解除了大家后顾之忧。”

宽敞整洁的街道,一栋接一栋的楼房,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官桥八组俨然已经变成一个中心城镇。

以企业的发展带动新村建设是咸宁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一条路径。把一个村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新村。

为加速这一进程,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有担当,有作为。

咸宁市市长任振鹤告诉记者,全市正在总结推广两个经典模式。一个是嘉鱼官桥八组的“周氏模式”,把整个村组的集体资产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效益,使家家户户受益;另一个是通城石南镇牌合村的“黎氏经验”,把村里老百姓承包地的经营权作为股份入股,每个村民都是股东,都参与分红。

按照咸宁“十二五”规划,到201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要突破200亿元,比“十一五”增加53亿元;城镇化水平要突破60%,在“十一五”末基础上提高1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突破万元,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

北纬30度线上的咸宁,是大自然宠爱的幸运儿:淦河九曲盘桓穿城而过,原始森林覆盖的潜山景区山峦叠翠,一城十二泉,泉泉是温泉;一到八月,满城桂花竞放,街衢生香。如今,这个“香城泉都”,不仅保持了“楠竹之乡”、“茶叶之乡”和“苎麻之乡”的独特优势,而且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的新跨越?咸宁的回答是,始终坚持重中之重的“三农”思想。市委书记黄楚平提出:在咸宁“没有不涉农的部门,没有不涉农的机关,没有不涉农的工作”;市长任振鹤也说:“对‘三农’工作,再怎么重视,再怎么支持,再怎么给力都不过分。”

这,应该就是咸宁跨越发展的制胜之道吧。

咸宁|农业|跨越

周口阳光男科医院是公立还是私立

南京治疗银屑病研究所

佛山治牛皮癣医院